NG体育-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
扫一扫用手机浏览

文章目录 [+]

初秋的北京,天气微凉,但位于朝阳区的一家击剑俱乐部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,雪白的剑道上,十几个孩子身着防护服,头戴面罩,手持花剑,正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步法练习,前进、后退、弓步、冲刺……动作虽还显稚嫩,但那一招一式的专注与热情,却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,场边,一位气质干练、目光温和的中年女性正静静注视着孩子们的一举一动,不时露出欣慰的笑容,她,就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。

“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,眼睛里闪着光,尽情奔跑、挥剑、呐喊,享受这项运动最纯粹的乐趣,这就是我们现阶段最大的心愿。”在接受采访时,王钰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她的核心观点,作为北京市击剑运动发展的推动者之一,同时也是两位孩子的母亲,王钰对青少年击剑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,在她看来,后疫情时代,推动青少年体育回归本质,让孩子们首先“享受快乐”,比追求竞技成绩更为紧迫和重要。

回归初心:击剑不仅是竞技,更是教育

击剑,这项源于欧洲贵族决斗的传统运动,在中国曾被视为“小众”和“精英”项目,近年来,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,击剑运动在国内,尤其是一线城市迅速发展,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参与。

“过去,我们或许过于强调击剑的竞技属性,看重的是奖牌、名次和升学加分。”王钰坦言,“这本身没有错,竞技体育追求卓越的精神值得提倡,但如果仅仅将目光锁定在成绩上,就很容易忽略这项运动对青少年成长更为深远的教育价值。”

在王钰看来,击剑是一个绝佳的素质教育载体。“它不仅仅是体能的较量,更是智慧、心理和品格的全面锻造。”她详细解释道,“击剑被誉为‘格斗中的国际象棋’,需要孩子在电光火石之间观察、预判、决策,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专注力、思维敏捷性和临场应变能力,这项运动强调礼仪,比赛开始前的敬礼,结束后的握手,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尊重与风度,更重要的是,击剑场上的每一次胜负,都是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直接考验,如何面对失败,如何调整心态,如何从挫折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——这些品质,远比一块奖牌更能让他们受益终身。”

王钰分享了一个她亲眼所见的故事,一个名叫乐乐的小男孩,性格内向,刚接触击剑时非常胆怯,害怕对抗,甚至在比赛中因为紧张而哭泣,教练没有急于要求他出成绩,而是不断鼓励他,引导他享受过程,感受每一次有效击中带来的成就感,一年后,乐乐不仅技术有了进步,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,敢于在场上主动出击,在生活中也更能勇于面对困难。“这种蜕变,就是击剑运动带来的、无法用分数衡量的成长。”王钰动情地说。

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
“快乐击剑”:驱散阴霾,重拾信心

过去几年,反复的疫情给所有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,对于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的青少年而言,影响尤为深远,长时间的居家网课、社交活动的锐减、户外运动的匮乏,导致不少孩子出现了体能下降、情绪低落、社交恐惧等问题。

“我们观察到,一些孩子在重返剑馆初期,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,有的体能储备不足,有的注意力难以集中,有的甚至对曾经热爱的运动产生了疏离感。”王钰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,“这个时候,如果教练和家长一味强调恢复训练强度、追赶比赛进度,很可能会适得其反,让孩子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。”

北京市击剑协会在指导全市俱乐部复训的过程中,特别强调了“快乐击剑”的理念,王钰介绍,协会鼓励教练员们调整教学方式,在初期阶段,更多采用游戏化、情景化的训练手段,降低技术难度,增加趣味环节,营造轻松、友爱的团队氛围,帮助孩子们重新建立与击剑的情感连接。

“我们的目标很明确:先让孩子们‘玩’起来,让他们重新感受到流汗的畅快、与伙伴并肩的温暖、击中对手有效部位的兴奋,先有趣,才有坚持。”王钰说,“我们看到,绝大多数孩子都在这个过程中快速找回了状态,他们的笑声多了,奔跑更用力了,眼神也更坚定了,这种身心健康的全面复苏,是当前最令人欣慰的成果。”

多方协力:构筑健康的青少年击剑生态

推动“快乐击剑”理念的落地,离不开家长、教练和协会三方的共同努力,王钰特别强调了家长角色的重要性。

“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击剑,初衷是好的,希望孩子强身健体、锻炼意志,但在过程中,难免会陷入‘攀比’和‘焦虑’。”王钰说,“总是盯着别人家的孩子拿了什么奖,为什么我的孩子进步这么慢,是不是教练教得不好……这种焦虑情绪会直接传递给孩子,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。”

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

她呼吁家长们能够放下过高的期望值,更多地扮演“支持者”和“陪伴者”的角色。“多关注孩子是否快乐,是否在努力,是否在成长,而不是仅仅盯着输赢和名次,当孩子感受到您的支持而非压力时,他们才能真正放松地去享受运动,释放潜能。”

对于教练员群体,王钰认为,他们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,更是孩子运动生涯的引路人和品格塑造者。“一名优秀的青少年击剑教练,不仅要业务精湛,更要懂教育、懂心理,富有爱心和耐心。”北京市击剑协会也持续通过组织培训、交流研讨等方式,提升教练员的综合素养,引导他们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。

而从协会层面,王钰介绍,未来将继续优化青少年赛事体系,增加U系列赛、俱乐部联赛等基础性、普及型赛事的数量和覆盖面,降低参赛门槛,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参与其中,体验比赛氛围,也会设计更多以“趣味”、“参与”、“挑战自我”为主题的击剑活动,丰富孩子们的体验。

“我们希望通过努力,在北京构筑一个更加健康、多元、包容的青少年击剑生态,有追求卓越、攀登高峰的竞技通道,更有享受快乐、滋养身心的广阔天地,每一个热爱击剑的孩子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。”王钰展望道。

采访结束时,剑馆里的训练仍在继续,一个刚刚完成一组漂亮进攻的小队员,兴奋地跑到场边,对着王钰高高举起手中的剑,隔着面罩,似乎也能看到他脸上灿烂的笑容,王钰微笑着向他竖起了大拇指。

那笑容,那动作,无声地诠释着“享受重回剑道的快乐”的真正含义,在这条长长的剑道上,孩子们收获的将不仅是强健的体魄和娴熟的技巧,更有一份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、智慧和从容,而这,正是王钰和所有击剑教育工作者们,最希望看到的未来。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